近來在關稅戰的影響下,國際貿易面臨諸多的挑戰,行銷人員首先要面臨的就是預算縮水、內部績效壓力大,而這些問題大都是「這個月成效怎麼樣?」「能不能花更少賺更多?」
當市場信心低迷、客戶決策週期拉長,傳統撒大錢搶曝光的玩法,早就行不通了。
要在這種環境下穩穩地撐住成果,不是砍預算、不是放棄廣告,而是精準下廣告、聰明分資源。
今天就帶你認識5個實戰又實用的B2B PPC(付費廣告)優化策略,讓你的每一分預算都用在刀口上!
目錄
第一招:精簡你的廣告組合,留下真正有用的關鍵字!
廣告帳戶如果堆滿上百個關鍵字、上千個廣告組合,但每個月真正有轉換的卻只有5%、10%,那就是典型的「花錢養冷資料」。
現在預算有限,第一件事就是:砍掉表現不佳的項目,只留下真正有貢獻的組合。
可以這樣做:
每月檢視一次關鍵字或廣告活動
設定簡單的篩選條件:如轉換率低於1%、CPC太高但沒有成交
將預算集中到轉換率高、CPL(每潛在客戶成本)合理的活動上
這麼做不只讓整體成效變好,也能讓Google或Bing的演算法更快「學懂」你的受眾特徵,自然進一步提升轉換!
第二招:不只是出價,還要用「價值」思考
你出多少CPC,系統就給你多少流量?
這個年代,早就不是比誰出得高了。
真正的高手,都是用「價值出價」在玩廣告的。
什麼叫價值出價?簡單來說就是:
設定每一種轉換行為的「金額價值」
例如,加入會員值$300、詢價值$500、購買成交值$1,000
讓系統幫你自動「優先投資」在高價值的轉換路徑上
使用「最大化轉換價值」或「目標轉換價值ROAS」的出價策略
這樣一來,即使預算一樣,廣告帶來的「營收潛力」也可以翻倍成長!
第三招:把CRM資料接進來,讓成效追蹤更真實
很多B2B廣告人犯的最大錯誤就是:「只看表單送出筆數就當成交筆數。」
但你自己也知道,B2B流程很長:
下載產品相關文件 → 進入銷售對話 → 過兩個月談成一單 → 才真的賺錢
所以,如果只用Google Ads或Meta Ads看即時表單數,你會誤判成效!
解法就是:導入Offline Conversion Tracking,把CRM資料接回來。
做法例如:
在CRM軟體中,對客戶的互動做分群貼標
將這些成單資訊回傳到廣告平台(Lookalike),或使用跨平台觸及客戶,例如使用Whatsapp、Line等
讓平台「重新學習」哪些潛在客戶最後真的成交
結果會是:
未來廣告自動優化「更接近成交的人」
轉換數雖然變少,但每一筆轉換的價值大幅提升
整體ROI反而變高、報表更真實
第四招:微轉換也要看,不要只看最終成交
在高單價、長銷售週期的B2B產品中,很多潛在客戶第一次看到廣告時,
不會立刻買、也不會立刻填表。
但他們會:
下載產品文件或產業報告
觀看影片說明
註冊免費帳號
加入Line好友或訂閱EDM
這些行為,就是所謂的微轉換(Micro-Conversions)。
好的廣告策略,是把這些微轉換也納入評估,例如:
設定影片觀看完50%以上的人為目標受眾
把白皮書下載者做再行銷,送試用邀請
追蹤有加入電子報但尚未申請試用的潛在客戶
這麼做的好處:
廣告ROI的真實價值提升
有機會把「未成交名單」轉成「潛在客戶培養池」
廣告預算可以同時照顧短期轉換與中長期關係經營
第五招:預算不是平均分,是要「機動調整」
很多廣告預算配置還停留在「每個月一樣、每個活動均分」的時代。
但現在環境變化這麼快,客戶決策行為又這麼複雜,你需要的是:
滾動式調整。
簡單做法:
每2週或每月檢討一次每個活動的成效
停掉表現差的活動,把預算轉到表現好的活動上
遇到旺季或特殊促銷,快速加碼資源
低季時緊縮預算,但仍保留基本曝光
預算要像水一樣,靈活流動到成效最好的地方,才能讓整體表現最大化。
小結:花得少,還是能賺得多,就靠「聰明優化」!
經濟環境不好、預算緊縮,其實不是放棄成長的理由。孫子兵法的虛實篇中有說「兵無常勢,水無常形,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,謂之神」。在現在這個局勢下,市場環境變化莫測,但正因為競爭激烈,靈活應對、找到別人看不到的機會的人,才能真正勝出,因此,對於B2B的行銷策略,更應該著重在下列幾點:
-
更專注在「高價值轉換」
-
更細緻地「追蹤真實成效」
-
更機動地「調整預算配置」
只要用對方法,就算預算少一半,廣告帶來的「成交價值」還是能翻倍!
記住,行銷不是只靠錢堆出來的,真正有力的,是策略+數據+反應速度!
如果你也想幫自己的廣告帳戶做一次全面體檢,看看還有哪些優化潛力,我們可以提供【B2B廣告成效健診+優化策略規劃】,
讓你的每一分廣告預算,花得更聰明、更值得!
要不要一起開始?我們準備好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