怎麼規劃一套真正會用的 CRM?從貼標、分群到數據分析一次搞懂

怎麼規劃一套真正會用的 CRM?從貼標、分群到數據分析一次搞懂

導入 CRM(顧客關係管理系統)後,最常出現的情況是這樣:

「我們有 CRM,但感覺沒什麼在用…」
「資料都在裡面,但沒辦法拿來做行銷。」
「分不清誰是誰,也不知道該先對誰做什麼。」

這些狀況不是因為系統不好,而是沒有規劃出一套實用的「標籤策略」、「分群架構」與「數據分析機制」。

如果你想讓 CRM 真正變成品牌的轉換引擎,而不是一個靜態資料庫,這篇文章就是為你而寫!

目錄

為什麼 CRM 要「規劃」而不是「直接用就好」?

每一家企業的顧客屬性、產品組合、行銷節奏都不同。
如果只照 CRM 工具的預設欄位填資料,那你只是買了「數位版電話簿」。

但如果你在導入之前就思考:

  • 你想追蹤顧客的哪些資訊?

  • 你會根據什麼條件發送不同內容?

  • 哪些顧客值得重點經營?

你就能建立一套真正「懂你的生意」的 CRM 系統。

貼標邏輯:讓每一筆資料「會說話」

「貼標(Tagging)」的本質是:幫每位顧客加上代表他行為、偏好、狀態的標籤,為後續分群與行銷做準備。

以下是貼標邏輯常見分類方式:

1. 來源標籤(Where from)

客戶來源參考標籤
Facebook廣告點擊進站來源:FB廣告
Google自然搜尋來源:SEO
Line加好友來源:Line
實體活動來源:20250412實體活動

2. 行為標籤(What they did)

客戶行為參考標籤
瀏覽過A產品頁瀏覽:產品A
下載報價單/試算表下載:報價單
有填寫過表單但未成交狀態:未成交名單
過去購買過3次以上忠誠顧客

3. 興趣標籤(What they like)

客戶行為參考標籤
瀏覽過某內容文章興趣:健康生活
瀏覽促銷頁面偏好:價格導向
與客服詢問某商品是否有貨需求:產品A

分群策略:讓你可以「對的人,說對的話」

有了貼標資料後,接下來就是把他們「整理成有行動策略的分群」。

分群的目的是:

  • 根據不同顧客屬性,傳遞不同行銷訊息

  • 分析不同群組的行為反應與轉換率

  • 進行更有效的預算配置與行銷追蹤

分群範例表:

群組條件後續動作
新訪客名單最近30天新加入、無成交發送品牌故事、入門產品推薦信
高意圖未成交曾下載報價單、點擊產品頁三次以上、但尚未購買推送限時優惠信件+客服介入
一年內老客戶過去12個月購買2次以上推出VIP方案、專屬活動邀請
沉睡名單超過180天無互動發起互動問卷、送回饋折扣碼
LINE 活躍但未購買常點開 LINE 訊息但未結帳提供首次購買激勵、主動客服關懷

自動化流程設計:貼標+分群後就能開始「自動接觸」

透過 CRM 的自動化功能,你可以設定:

「當某人出現某個行為 → 自動發送什麼內容」

常見應用情境:

觸發條件自動行動
加入 LINE 且填寫報價單立即發送「報價下載成功信+客服問候」
購買後一週自動發出「滿意度調查+推薦商品」
三週未購買推送「回娘家限定折扣」
生日當週發送「生日快樂+專屬折扣碼」

這些流程不但省人力,還能確保每位顧客都被「溫柔照顧」,不會悄悄流失。

數據分析機制:幫你優化腳本、預測營收

貼標和分群是前台策略,數據分析則是你能不能「越做越好」的後台邏輯。

 

建議追蹤指標:

成效指標洞察參考
分群開信率 / 點擊率哪一群人對什麼內容反應高?標題或內容是否需調整?
不同來源名單的成交率廣告哪個平台帶來的名單品質最好?預算應如何配置?
行為到成交的平均時間顧客需要多少接觸才願意買?是否需要設計更短的轉換腳本?
顧客回購率 / 回購週期哪些人值得投資經營?該在哪個時間點發送回購提醒最有效?

數據不是為了報告主管,而是為了做出更聰明的決策。

開始規劃你的 CRM:三步驟建

Step 1:整理業務與行銷常見流程

從「有人來網站」到「成交/回購」有哪些場景?

Step 2:標籤與分群對照這些流程設計資料邏輯

例如:誰常看產品?誰曾買過但退貨?誰有來信詢問過卻沒下單?

Step 3:設定每群客戶的自動化流程

 

一開始不求複雜,先設3條流程跑得順,再逐步擴充。

結語:貼標 + 分群 + 數據,就是 CRM 變成品牌戰略武器的三步驟!

很多人覺得 CRM 很難,是因為沒有人教你怎麼系統性思考與設計
但當你一旦建立起這套流程,你會發現:

 

「每個來過你網站的人,都是未來成交與推薦的可能。只要你有方法記得他、理解他、再接觸他。」

想從零開始規劃你的 CRM 架構?歡迎聯繫我們,一起討論從邏輯到設定的規劃,幫助你讓名單開始會說話、會成交、會成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