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沒有遇過這樣的狀況?
-
新產品推出,早期粉絲愛到不行,但大眾卻無感?
-
廣告打得兇,卻轉換率低,像是在對牛彈琴?
-
同一篇文案,有人說「這超有趣!」但有人卻說「這太新我不敢買…」
其實,這些反應都是正常的,因為每一種產品在不同階段,面對的是不同類型的使用者。
今天就帶你認識一個超經典的行銷理論:創新擴散理論(Diffusion of Innovations)
這不只是學術理論,它其實是一張「你該怎麼說話」的地圖!
目錄
一張圖,認識五種消費者人格
這張圖你可能看過,就是常見的「創新擴散曲線」。每種產品從推出到成為主流,會依序觸及五種不同性格的使用者:
1. 創新者(Innovators)2.5%
這群人很小眾,但超有影響力。他們:
-
熱愛嘗鮮,願意承擔風險
-
對新科技、新品牌、新玩法非常敏感
-
是每個社群的意見領袖
行銷對策:
說給他們聽的話要「夠新、夠怪、夠刺激」
像是:「台灣第一個○○技術」、「限量測試中」、「工程師自己用的版本」
操作方式:
活動、故事包裝、預購制度、內部封測邀請制
2. 早期採用者(Early Adopters)13.5%
這群人很重要,他們是打開主流市場的關鍵「橋樑」。他們:
-
重視科技與便利性
-
不怕嘗試,但會觀察別人反應
-
通常在產業內有影響力
行銷對策:
要強調「科技背書+實用性」
像是:「經過200位工程師測試,成功率達97%」、「全球第一個支援AI自動調整的工具」
操作方式:
讓他們「搶先體驗」、「搶先評論」、「曝光代言」
【關鍵地帶】鴻溝(The Chasm)
這個點是最難突破的!
很多創新產品都死在這裡,因為它們只對前面15%的人有吸引力,但沒打動主流大眾。
突破方式:
-
語言要轉變:從「這很新」→「這很值得」
-
證據要加強:從「我們做得出來」→「大家都在用」
-
視覺設計、廣告素材、包裝策略都要從「極客風」(Geek)轉向「大眾感」
3. 早期大眾(Early Majority)34%
這是你真正要賺錢的地方。他們:
-
重視品質、口碑、流行趨勢
-
會先觀望,看其他人用得如何
-
期待一種「安心、值得、簡單上手」的使用感
行銷對策:
這時候你不能再講「我們是新創」、「我們很酷」,你要開始說:
-
「90%的使用者表示體驗超過預期」
-
「已經有500間企業採用這套系統」
操作方式:
品牌官網、專業媒體採訪、KOL推薦、使用者見證、廣告強曝光
4. 晚期大眾(Late Majority)34%
這群人通常是等到全世界都在用,才會開始接受。他們:
-
想要的是「不出錯」
-
習慣使用主流工具
-
期待價格透明、操作簡單、客服可找人
行銷對策:
這時候別講創新,講「你還沒換,就落伍了」
舉例:
-
「業界 70% 都已升級,你還沒轉換嗎?」
-
「支援全中文教學,一鍵快速上手」
操作方式:
主打「安全感」、「安心保證」、「一對一教學」、「比價表格」
5. 落伍者(Laggards)16%
這群人通常是「非轉不可才會動」。例如:
-
老闆堅持用傳真,直到全公司都沒人會用了…
-
客戶要求電子發票,他才申請
-
手機壞掉才換新機,還選最便宜的版本
行銷對策:
別主打功能,主打「不換不行」+「現在最划算」
操作方式:
-
「本月底起,舊系統停止支援」
-
「最低價方案限時回歸」
小結:不同時期、不同人,你說的話要跟著換!
創新擴散理論不是在分類用戶,而是在提醒你:
每個消費者,進入產品生命週期的時間不同。你不能用同一套話術打天下。
階段 | 對象 | 你可以嘗試這樣溝通 |
---|---|---|
初期 | 創新者、早期採用者 | 「全台首發」、「這很厲害」、「最新黑科技」 |
中期 | 早期大眾 | 「很多人都在用」、「你不想錯過」 |
後期 | 晚期大眾、落伍者 | 「你該換了」、「現在最划算」、「安心最重要」 |
如果你想要了解你的客戶正處於什麼階段,卻苦不知如何區分,歡迎找我們聊聊,讓我們一起找到行銷的節奏,做出適當的規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