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小企業別再靠直覺做產品!你該開始理解數據了
對很多中小企業來說,產品開發有時更像是一場賭局:
「我們覺得用戶會喜歡這功能,就先做看看」 「之前有人提過這需求,就優先排進 roadmap」 「設計師覺得這樣比較美,我們就上線了」
這樣的開發方式或許在初期還能勉強過關,但當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、用戶選擇越來越多,如果我們還靠直覺做產品、靠印象做決策,最後只能「改完又改、上了又下」,效率低、團隊也會疲乏。
其實你需要的不是靈感,而是產品數據分析(Product Analytics)。
很多人誤以為「產品分析是大公司才需要做的事」,但實際上,中小企業更需要用數據幫自己避開開發上的冤枉路。
以下是幾個最實際的理由:
中小企業沒有辦法同時開發 5 個功能、AB 測試 10 種流程,更沒有足夠的客服團隊隨時撿用戶的情緒。
所以我們更需要:
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,把資源花在「最有價值」的功能與體驗上。
產品分析可以幫我們找出:
哪些流程是用戶常卡關的
哪些功能根本沒人點、沒人用
哪些使用者類型黏著度最高
這些資料,會讓我們在排開發優先順序時,少一點爭執、多一點根據。
很多中小企業過度追求「成長」,但忽略了「留住」。
根據許多研究,提升 5% 的用戶留存,平均可以帶來 25~95% 的利潤提升。
產品分析能幫助我們:
看清楚用戶的流失點在哪(是第幾天走的?是在哪一步卡住的?)
分析不同用戶族群的留存行為,調整 onboarding 或功能導覽
找出高留存客戶的共同特徵,做為未來行銷鎖定的對象
很多人會說:「我們產品有 bug 才被客訴的」,但事實上,有更多用戶是用到一半卡住、沒興趣、覺得難用就默默離開了,根本不會跟你說。
產品分析是你唯一可以「還原現場」的方法。
說到產品分析,常見的指標很多,但對中小企業來說,重點不是看得多,而是看得懂,並且能做出行動。
以下介紹五個最實用的關鍵指標,以及你該怎麼解讀與應用它們:
指的是一段時間後,還繼續使用你產品的用戶比例。常用的是 D1、D7、D30 留存(1、7、30 天後還留著的用戶比例)
留存率低表示你的 到站(onboarding) 或產品價值沒有被感受到
可以分群來看:免費 vs 付費、不同功能進入路徑的留存差異
試著針對「D1留存」做優化,例如:
發 用戶 引導信(針對首次進站的用戶)
設計提示引導完成首次任務
追蹤那些「曾經使用但後來離開」的用戶,在流失前做了哪些行為。
比對高流失群的使用路徑
分析他們最後一個接觸點是什麼功能、哪一步操作
你可以針對流失高的步驟設計提示、簡化流程,或送出提醒激勵他們回來。
設計一條使用流程(例如註冊→建立第一個項目→完成任務→升級帳號),觀察每一步的完成率。
幫你找出「漏斗在哪裡破洞」
精準針對轉換低的那一步做設計或介面優化
每一次產品上線功能時都應該配一個 funnel,定期回顧成效。
依照用戶註冊時間分群,觀察每一群用戶的留存或使用行為差異。
幫你比較不同時期的使用者表現差異(是否產品版本優化後有變化?)
檢視某次改版是否真的有提升用戶留存
每次重大功能/UI 更新後,觀察新 cohort 的行為差異,決定是否保留新版本設計。
用戶從進入產品到完成一個目標行為(如升級、付費、推薦朋友)所走過的實際路徑。
分析真正導致轉換的關鍵觸點
發現最常見的成功路徑(也可能不是你想像的那條)
把這些高轉換路徑中常出現的操作流程,設計成 onboarding 或提示給新手參考。
對中小企業來說,資源有限沒錯,但你更不能亂猜。
你可以先從一個指標開始——例如從「D7 留存率」開始追蹤,用戶在哪裡離開、為什麼離開,再慢慢搭配漏斗與轉換路徑來調整。
產品分析不一定要搭配複雜工具,有些基礎數據你可以使用免費工具,如 Google Analytics,甚至你用 Excel 記錄都比沒有好。
開始追蹤的第一天,才是真正「做產品」的開始。
如果你對產品行銷的數據分析有興趣卻不知道如何著手,歡迎找我們聊聊,我們可以為你提供完整的入門建議。
Jh-media
2025-04-26
整合行銷數據分析
#數據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