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否也遇過這樣的情況:
「廣告有投了、網站也做得美美的,怎麼轉換率還是低到不行?」
「名單有收,但都不回、也沒成交,感覺沒什麼用?」
「社群有在經營,但好像沒幫網站帶來什麼實質效果…?」
這不是你不努力,而是你可能缺少了一套完整的流量循環腳本(Traffic Loop Script)。
在現在這個「資訊太多、注意力太短」的時代,網站不再只是數位名片,更是一個需要「流程設計」的業務夥伴。
本篇文章將從消費者行為角度出發,帶你一步步了解如何打造一套真正「不漏接」的網站流量循環。
目錄
流量≠成交,關鍵在於「中間的流程設計」
很多品牌會說:「我們每個月網站有幾千個訪客,但成交的沒幾個。」
這通常代表:你吸引到了流量,卻沒留住興趣,也沒設計好後續接觸的機會。
這就像是辦了一場展覽,請了很多人進場,結果場內沒導覽、沒體驗、沒名單收集,也沒留下記憶點。
問題不在流量,而在流程。
什麼是流量循環腳本?
這是一套幫助你從「觸及→互動→蒐集→轉換→再觸及」完整設計的內容與技術邏輯,讓網站不再只是靜靜等客人,而是能自動進行潛在顧客轉化的系統。
整體腳本可以分為以下五大步驟:
1. 流量觸及(Get Attention)
SEO文章
Google / Meta 廣告
IG / Facebook 貼文與短影音
合作曝光 / 入口網站引流
2. 延長停留(Keep Engaged)
明確標題、分類清楚的首頁
有分眾動線(例如「我是企業用戶」「我是一般消費者」)
顧問式內容頁面設計(幫助客戶思考)
3. 蒐集名單(Get Permission)
表單換折扣碼 / 白皮書 / 試算工具
LINE 加好友送優惠
EDM 訂閱提醒
4. 自動再接觸(Follow Up)
EDM 發信流程
Facebook / Google 再行銷廣告
LINE 官方帳號主動問候
5. 轉換與回購(Convert & Retain)
結帳流程簡單快速(免註冊也可下單)
回購推薦機制
顧客好評社群擴散
參考範例:電商網站的流量循環腳本
以一家販售生活選物的網站為例,腳本可以設計如下:
- 廣告素材:FB廣告主打「限量北歐風茶具85折」
- 點擊導入 Landing Page(不導回首頁)
- 頁面簡潔介紹商品特色+限時倒數+限量庫存
- 設計加入購物車按鈕+下方附加「領折扣碼」表單
- 用戶填寫信箱,觸發自動發信流程(送折扣+推薦搭配商品)
- 一週內沒成交者加入再行銷名單
- 成交後 7 天發信邀請回饋評價並推下一次活動
這樣的流程讓每一位來訪者都被「照顧」,就像你有一位全天候的數位業務在幫你推進。
網站常見「漏水點」檢查清單
你可以自問以下幾個問題,檢查你網站是否流程斷鏈:
問題 | 可能原因 |
---|---|
廣告點擊率高,但成交率低? | Landing Page 無吸引力,內容與廣告訴求不一致 |
有人進站,卻沒有留下資料? | 沒有誘因、表單太難找、表單填寫資料過多 |
有名單卻沒成交? | 沒有自動跟進流程、內容太一般 |
一成交就斷線?沒有回購 | 沒有回購提醒、沒有會員規劃或再行銷設計 |
怎麼開始設計自己的流量腳本?
你可以從以下三步驟著手:
Step 1:畫出用戶的數位旅程(Customer Journey)
從「看見品牌」到「願意買單」這段路會經過哪幾個接觸點?用一張簡單流程圖畫出來。
Step 2:設計每一階段的內容與工具
例如:
吸引階段:廣告文案+SEO文章
停留階段:產品影片+FAQ頁面
收單階段:LINE bot+限時優惠券
轉換階段:簡易結帳頁+安心保證
回購階段:顧客回饋問卷+再購專屬折扣
Step 3:設定追蹤與評估機制
網站要裝上:
GA4 或 Matomo
Meta Pixel / Google Tag
EDM 的開信追蹤 才能知道哪一步有問題、哪一步最有價值!
結語:網站是核心,腳本是靈魂
在今天這個廣告成本高、消費者選擇多的時代,你不能只靠「網站放著就會成交」的幻想過日子。
要讓網站真正為你賺錢,就得先讓它「會說話」、「有流程」、「懂得留下人」。
一套設計好的流量循環腳本,就是你網站的業績靈魂。
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的網站目前流程卡在哪裡,歡迎與我們聊聊,我們可以一起找出網站結構、內容設計、名單收集到轉換腳本等,各種可以優化的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