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在看財經新聞時,不少老闆的眉頭應該都皺了起來:
「美國又加關稅?影響不就美國人自己?」 「我們在台灣賣東西,會有差嗎?」
答案是——差很大,而且差在你可能沒預期到的地方。
根據美國最新公告,5 月開始針對中國、墨西哥、加拿大等地的進口品實施大規模關稅措施,包含取消中國的小額免稅包裹門檻(de minimis)、中國產品加稅高達 145%、其他國家也不例外。
身為一間在台灣營運的品牌,你可能會想:「我不是出貨到美國,關我什麼事?」
事實上,你的供應鏈如果有一部分是從中國或東南亞來的、你使用的平台有串接 TikTok Shop、Amazon FBA、或與美國市場有關的電商,這波全球關稅戰,絕對會間接波及你:
-
成本變高了
-
庫存不敢壓了
-
國外客人變觀望了
-
廣告預算變緊了
但我們今天不只要談壞消息,我想告訴你的是:
當全球市場動盪,反而是台灣品牌可以展現「真誠、效率與彈性」的好時機。
目錄
關稅怎麼從美國燒到台灣品牌?
讓我們快速釐清關聯:
-
美國是全球最大消費市場之一,許多台灣品牌都有透過跨境電商銷往美國。
-
台灣電商平台或品牌經常「代工在中國、設計在台灣、賣到海外」。
-
包含你現在在用的 Shopify、Amazon、TikTok、Shopee、Shein 等平台,很多都是中國供應鏈出貨+美國客戶收單。
-
美國取消免稅小包裹、加徵關稅,代表你的物流成本、採購成本瞬間提高,而且利潤不一定能反映。
所以,不管你是品牌商、創作者、內容商、跨境電商,只要你的供應鏈跟「國際市場」有關,這件事就影響你。
案例啟發:品牌說出自己的處境,反而更貼近人心
Mashable 的一篇報導就指出,一位美國創作者 Chelsey Brown 經營居家品牌時,因為中國進口商品突然被加稅,導致她進的貨成本多了快一半。
她沒有漲價,而是選擇在 TikTok 上「說實話」:
-
為什麼她不漲價?
-
為什麼還是堅持原料品質?
-
為什麼她願意自己吸收這次損失?
結果影片熱度暴增,觀眾留言大讚她有誠意,反而為她帶來更多預購與品牌認同感。
這個例子也適用在台灣的中小企業,在大家都在縮水的時候,你選擇說實話、展誠意、展信念,就是最大的差異化。
關稅時代,台灣品牌怎麼用行銷突圍?
1. 重新包裝「價格提升」的理由
別害怕告訴顧客你在漲價。
與其默默加 30 元,不如說清楚「我們堅持用原本品質的布料,即便原料漲了,我們不願意換成次級品」。
再加上一句:
「我們吸收一半成本,但希望這次你能支持我們一點。」
這樣不但讓顧客理解,還可能讓他主動幫你分享出去。
2. 用內容建立信任:危機時期,是做品牌故事的最佳時機
不要只發商品圖、活動折扣,這時候你要多分享「人」的故事。
例如:
-
跟粉絲分享一則「從報價漲3成到還是堅持出貨」的真實紀錄
-
帶著鏡頭去你的工廠或小工作室,用照片記錄你做產品的日常
-
寫一篇部落格:「為什麼我們沒選擇漲價,而是選擇這樣做…」
這些內容,不需要精緻,但需要真誠。
3. 與創作者合作,轉向「共感導向」的行銷策略
如果你預算變少,反而不該砸大錢在單一廣告。
你可以:
-
找 3~5 位有品牌理念契合的小型創作者,一起拍一系列「品牌背後的故事」
-
與在地設計師、插畫家聯名一波限量包裝,製造互動話題
-
鼓勵粉絲用自己的方式開箱、評論,生成 UGC(用戶產出內容)
這些方式不一定花很多錢,但會讓人記得你「有溫度」。
為什麼這麼做有效?數據這樣說:
創作者行銷平均可達到 5.78 倍 ROI
-
78% 的消費者表示「信任品牌代言人或創作者的推薦,勝過品牌本身的廣告」
-
在經濟壓力大時期,願意留下評論、幫忙轉發的粉絲比平時更多(根據台灣電商平台統計)
換句話說:
「你愈真誠,顧客愈願意幫你撐下去。」
額外提醒:備妥「分散風險」的行銷工具箱
因為國際變局難以預測,建議你開始建立:
更多內容平台(Blog / LINE / Instagram / 電子報)
多平台銷售布局(不只依賴 TikTok、Shopee,開始經營自有網站)
備選供應鏈與產品模組(讓你可以快速因應漲價或缺貨)
別把雞蛋放在一個平台上,尤其當這些平台都有可能受到國際貿易政策變動影響時。
小結:危機之下,是與顧客更靠近的機會
-
你選擇不講話,顧客可能默默離開
-
你選擇說出真相,顧客可能因此留下,甚至幫你拉更多人來
說人話、講故事、用溫度說品牌,會是台灣品牌在這場全球變局裡站得更穩的關鍵。